欢迎来到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
会员登录: 密码: 咨询热线:0571-87808777
用好区域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13      浏览次数:3751
分享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议题。在今年两会召开前夕,本报记者获悉,“区域经济发展”依然是不少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近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国仍要继续以新的发展理念,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制度供给,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应保持战略延续性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景朝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直观感受,他说,近年来,在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地区间合作意愿不断增强。

 除此之外,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区域规划文件出台,为地方经济明确了发展方向,地方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域相继落地,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就提出,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谈及当前我国在区域发展方面的战略,景朝阳表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广泛制定和实施,已经成为我国特色发展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景朝阳认为,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需要体系化思考、系统化推进、伙伴化合作以及精细化设计,恰当把握好政策、规划、产业、金融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要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动态观察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落实重点任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区域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学政绩观的问题,但是因政策的不延续性严重影响了区域发展的进程。对此,景朝阳建议,地方相关部门领导可以按照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切不可因领导变化而频繁变化发展思路。

 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制度供给

 景朝阳表示,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些举措已经初见成效,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仍需继续坚持并不断优化相关政策。

 首先,强化战略指引,注重规划先行,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了地区发展定位和任务。近十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百余项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地方发展的主要方向,实行差别化的战略指向,从不同层面赋予了各地区的发展任务,从城乡统筹发展到两型社会建设,从生态经济到海洋经济,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以上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全国一盘棋”。

 其次,打破行政界限,合作发展共赢,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地区间合作发展。景朝阳分析,与以往注重独立空间单元发展不同,现在的区域发展战略更加强调跨区域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广佛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等一体化发展,本质上均属于区域合作的范畴。景朝阳认为,跨区域发展,打破了行政壁垒,有利于推进地区协作,能够有效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加强地区分工,促进错位发展,形成发展合力。

 再次,加强制度供给,创新区域政策,新发展理念引领区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景朝阳说,如今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另外,近期中央作出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着重在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上发力,同样在不断引领区域发展水平提升。

X
官方微信号zjpgxh